武汉晴川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坚持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三有三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构建“一主体、三融合”(以能力提升为主体,强化通专融合、产教融合、赛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在融合中生长”的“321”人才培养路径。
一、完善三个体系,把牢融合生长的关键
通专融合体系。学校按照OBE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目标设计毕业要求,将毕业要求达成落实到每门课程之中,建立起课程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矩阵,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通识教育选修课改革,将通识选修课程分为道德责任、艺术审美、共同合作、健康礼仪、数字技术、实践创新等六大类课程模块,增加了通识选修课学分,扩大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容量;为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建立了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能力等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体系。学校以校企协同育人为载体,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开办特色班等举措,提高“三个对接”实效。一是专业发展对接产业、行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教学内容对接岗位要求,按照“从业资格标准+本科通用标准”的规格要求,推动“1+X证书制度”融入课程标准,推进“1”与“X”深度融合的证书课程开发、实训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多证融通教育;三是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经营,深入推动“企业进校园、学生进企业”,依托合作企业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实践训练,促使学生充分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具,开展多样化实习实践,打造“实习就业直通车”,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受聘于合作企业。
学校先后与美国TI公司、阿⾥巴巴、万豪国际、施耐德电⽓及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知名企业、⾏业协会开展合作,打造校企合作“航⺟”,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湖北)人才培养基地、北斗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创新⼈才培养模式,开办“智能会计”“施耐德电⽓”“学前教育(托幼⼀体化)”等实验班,学⽣毕业后,优先就业。
赛教融合体系。学校按照“覆盖全体、融入专业、分类实施、强化实践、贯穿全程”原则,以相关学科为依托,坚持竞赛与教学、竞赛与科研、竞赛与“双创”的有机融通,注重引导创新“作品”变“产品”;基于学科专业方向,组建师生创新团队,将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项目结合;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创客空间平台,将课程与项目、团队、科研、教研、竞赛融为一体,按照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展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成果,充分发挥竞赛育人作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局面。学科竞赛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教训赛创”四维立体驱动的电子商务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索与实践》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软件设计、中国“互联网+”、机械制造、“挑战杯”、电子商务等A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亮眼,其中计算机类学科竞赛成绩居全国本科高校TOP21%(位列全国1176所评价榜单内高校第250位),居同类高校之首,高于众多公办院校。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项400余项,获批120项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建成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被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荣誉称号,获批3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
二、实施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的“两分式”教学改革,夯实融合生长基础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面向人人,注重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实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根据《武汉晴川学院大学英语分级分类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开个性化英语选修课;《高等数学》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分为三个模块;计算机基础课采取“2+X”模式,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人工智能导论》,同时增设与各专业相关计算机前沿技术拓展课程;《大学体育》采取俱乐部制,每学期开设各类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基于“两分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三、培育一种“仁爱·尚美”精神,铸就融合生长的灵魂
结合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三有三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积极践行“明体达用、抱璞开新”的校训和“仁爱天下、克难奋进”的学校精神,让学生在“仁爱·尚美”中铸牢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在开拓创新中培育进取精神,铸就融合生长的灵魂。
一是通过“三全育人”“五育融合”,在全校大力弘扬“仁爱”精神,深入开展“大爱晴川”主题教育活动,激扬“仁爱天下”的文化力量,引导学生胸怀祖国、建功立业;二是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让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崇德尚美,培育乐观阳光的心态,形成一至两项运动特长或兴趣爱好,提升情商,实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
学校坚持以体育强身健体、以美育陶冶情操、以劳动教育锤炼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美育课程体系优化、劳动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审美素养和劳动精神。
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学生体质健康达标。公共体育课推行“选项走班制”,开设9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突出“勤练、常赛”,组建门类多样的体育社团,赛艇、飞镖、跆拳道、健身操等运动队频频获奖;建有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近三年本科生体测合格率均在 85%以上;培育了 “阳光杯” 体育节、田径运动会、校园 “彩虹跑” 、教职工 “健步走” 等体育活动品牌,师生爱运动、爱健康的风气在晴川校园蔚然成风。
拓展美育空间,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艺术与审美模块,除艺术类及学前教育外其他专业必须修得2个艺术与审美学分。已形成孝德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晴川书院、晴川艺术团等校园文化品牌,开展合唱专场音乐会、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辩论赛,国粹京韵进校园等活动。2024年11月10日,由湖北文旅集团、武汉市商务局指导主办的第二届湖北武汉大学生音乐节总决赛中,武汉晴川学院晴川艺术团流行乐团成员卢星右同学进入全省四强,屈岩苏同学晋级十强。在2024年第12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全国总决赛中,设计工程学院学生作品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4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2项,国家三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10项,省级二等奖15项,省级三等奖18项。
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劳动精神。学校制定《劳动教育课实施办法》,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共 32 学时(理论课 8 学时、实践课 24学时),计入第二课堂学分成绩单。在校生完成规定学时并考核合格后,记 2个学分。建立了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劳动实践课程采用项目化管理,包括清洁教室行动、美丽晴川行动、生产性劳动、专业技能劳动和其他义务劳动等五类,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